有些决策或许不完美,但绝对都是恰到好处、恰当时,竟然没有一次失误。”</p>
袁可立没有答话,但心中却是暗自吐槽,要说震惊,他从西安开始一路回转北京,和皇帝接触最多,接触的机密也最多,他比这几人任何人都感同身受。</p>
无论是战略思维、还是顶层构想,或者是细微之处,皇帝那都是高瞻远瞩,立意深远。</p>
有时候面对皇帝时,他感觉身前不是一位不足二十岁的青年,而是一位在尘世间历练了百年的智者。</p>
“等外敌尽去,大明真的要开创盛世了,哎,老了,跟不上陛下的想法了,如此下去会耽误陛下的大事,得提前培养个接班的了!”</p>
“毕大人,我们四个中,房大人七十四了,我今年六十七了,孙阁老今年六十八了,你才六十吧,你都算老了,那我们岂不是要直接离任了?”</p>
“这……”</p>
毕自严苦笑了一下,感慨了一句,结果发现他才是最小的。</p>
袁可立说完,又轻声道:“不过你这想法是对的,得物色合适人选培养一下。”</p>
“袁阁老,陛下刚刚在东暖阁内几次提到胥吏,而且还说胥吏有其他安排,我有一种感觉,陛下似乎要对胥吏动手,但一时又想不到是会从哪里入手,</p>
阁老可要指点一二,免得到时候下官难做!”</p>
听着房壮丽的问题,袁可立双眼闪过一道精光:“陛下的秉性你们是清楚的,未公布之前,即便是本阁猜到些许,也不能说,</p>
对于你们吏部来说,你只需要将陛下刚刚给你安排的第二、三件事情做好就可以了,人数上做到定编定岗,《为政须知》要详尽,其它的不用想太多。”</p>
“如此最好。”</p>
说到这里,众人出了午门,房壮丽和毕自严朝着班房而去。</p>
孙承宗看着离去的两人,又朝着国子监的方向看了看,低声道:“礼卿兄,陛下是准备对那边改革了吗?”</p>
袁可立轻微的点了点头,他只猜到对科举改革,至于怎么改他猜不到。</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