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调侃一下,两人怎么还当真了?</p>
毕自严六十多了,郭允厚也五十多了,这一把年纪的万一受点伤,那事情可就大了。</p>
“咳……”</p>
孙承宗见状,咳嗽了一声,低笑道:“两位,现在是君前奏对,不可轻谩!</p>
再说了,这大雪覆地,天寒地冻,您二位就算是想劳作也没办法呀!”</p>
“陛下恕罪!”</p>
经孙承宗这么一提醒,两人瞬间清醒了过来,看着皇帝,脸上满是尴尬之色。</p>
崇祯只是笑了笑,并没有多说什么,因为他太理解这两位主管大明耕地的大臣的心情了。</p>
历朝历代都是极缺耕牛的,这种情况下,基本都是人力劳作。</p>
锄耕、耜耕一人一天只能耕田一分半左右;</p>
人力拉犁两人,一天可耕地六分左右,人均三分左右。</p>
牛拉犁,一人一天可耕近三亩,这还得小心着点,生怕把牛给累坏了。</p>
代耕架直接将这个效率提升了两到五倍,这意味着五亩地需要个把月的,现在只需要七八天时间。</p>
节省出来的时间可以多耕地,或者去做其他的事情,增加收入。</p>
无数诗人写下了,耕作的辛苦、无奈、心酸,</p>
白居易写下了: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p>
李绅写下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和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p>
陶渊明写下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p>
崔道融写下了: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p>
阳光灼热,炙烤大地,地上的草、树叶都耷拉着,这种情况下,谁不愿意在家休息?</p>
可不趁着天光耕作,他们的收成就会减产,就会饿肚子。</p>
在古代,什么都值钱,唯独力气不值钱。</p>
现在有了代耕架,极大的提升效率,这是利民利国的事情。</p>
崇祯比他们更有感受,别说现在了,哪怕是后世的八九十年代,偌大的华夏,一个村子也就几头、十几头牛,依旧不足。</p>
更何况,几年后的大旱,人都没得吃的,还能养牛?</p>
这个代耕架出现的太及时了。</p>
压抑着激动之后,崇祯扫视了群臣一眼,泼了盆凉水:“诸位不要高兴的太早,先听听有什么缺点,能不能普及,别失望大于希望!”</p>
听皇帝这么一说,众人都将目光看向了宋应星,眼中满是期待和紧张。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