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兄长作周点检使之前,那京师汴梁传唱的“点检作天子”歌谣出于何处
再说如今有风闻之语,称周太后宜出家。
赵光义不清楚周太后是否精研佛理才宜出家,只知道这位前朝太后若是真的出家,确实挺宜自己兄长便是。
不过当然,这份嗤笑只能藏在心里。
至少在表面上,赵光义脸色都有一点不作伪的愤慨了
“官家严敕军士而不剽劫,使人心不摇四方宁谧,岂不胜那些纵兵大掠之王朝更替百倍乎“
赵匡胤心情复杂的点了点头。
这份复杂既有旧事被揭起的羞赫,也有惊觉自己后世名声似乎也不如何的哀叹
前面还在嘲笑那唐太宗呢,没想到轮到自己
基本可以说,太初历不仅仅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礼法,同时还是一份古代的过节指南。
除了定下过年时间之外,太初历另一个作用就是定下了腊日。
腊日,即腊祭之日。
从三皇五帝起,处于农耕时代的上古先民时便逐渐形成了十二月进行祭祀的传统。
既是报答农神庇佑,也是为了展望来年丰收,并祈求大家都能过个好日子。
这个祭典,夏称清祀,商呼嘉平,周定“蜡”之名,直至春秋战国时,礼记中已经对蜡祭的对象、祝辞、流程、着装、表演做了详细规定。
就如咱们中国的节日往往离不开吃一样,腊祭也是一样,在结束后会举行盛大的宴飨之礼,因此腊日也与吃联系到了一起。
这套祭典流程因为祭祀先啬、农、水庸、昆虫等八种神,故而又有名“天子大蜡八”。
在汉代之前,蜡祭只是规定在十二月,但具体哪一日就属于各执一词,直至汉武帝觉得不行,直接在太初历当中规定冬至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在这一天行腊祭。
祭祀的对象也从四方八神发生了变化,与先秦时皇家专祭宗庙的另一种蜡祭进行了融合简化,变成了祭五家神以及先祖。
不过因为冬至日的时间一直是变化的,偶尔会因为冬至日比较靠后导致腊日落到正月里去,与腊日在腊月祭祀的传统发生了冲突,因此在南北朝时干脆确立为腊月初八。
另外在魏晋南北朝时还有另外一件事,那就是佛教开始大规模进入华夏。
而就如我们所知的一样,佛教为了在华夏落地生根一直致力于本地化。
腊八虽有大飨的传统,但古时多的是连衣食果腹都困难的贫苦流民,寺庙于是便在这一日米果杂成为粥,冠以庆祝释迦摩尼成道日的名义,广施饥民以作功德,故有腊八粥之名。
而推广腊八粥的另一个因素便是乱世时百姓糟糕的生存状况。
比如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苗头已经显现,中央地方关系逐渐紧张,徭役赋税加重。
比如靖康之耻后的南宋朝廷对百姓基本可以说是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朱熹说“古者刻剥之法本朝皆备”,晁说之言“宋赋役几十倍于汉”,南宋仅录于账目的苛捐杂税便有加耗、支移、脚钱、折变、头子钱、牛皮税、义仓税、进际税、印契税、折帛钱、和买绢等等,还不到苛捐杂税总名目的一半。
这种情况下,腊八粥成了不少百姓一年到头最大的念想。
不过当然,直到今天腊八粥已经褪去了所有的宗教色彩。
宋时寺庙七种米果杂成的粥能冠以七宝五味之名,引百姓哄抢,不得者哀恸大哭。
现在超市售卖的腊八粥所用食材多者能达到几十种,但咱们还依旧嫌弃这东西难以下咽。
由此倒是可见如今生活安定富裕程度,可称已冠绝华夏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