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大明……则需要时间调度。</p>
这时间,足够鞑子劫掠了。</p>
见他不说话,李青继续道:“待遇提高这么多,自然也是有条件的,杨总督可是有任务指标。”</p>
杨一清问:“什么?”</p>
“提振士气,整肃军纪!”朱厚照道,“今如此安排,士卒有了希望,有了奔头,有退伍福利诱惑,他们自不想失去享受的资格,这一来,就方便你管理了。”</p>
朱厚照哼道:“朕给你两年……不,给你三年时间,把士气,战力拉上来,军纪也要严整,士卒走私的风气该压一压了!”</p>
杨一清一凛,忙起身拜倒,“臣有罪。”</p>
“起来吧,这不能全怪你。”朱厚照淡淡道,“不过若待遇提上来,你还不能遏制,朕可就不饶你了。”</p>
杨一清起身,讪讪拱手,“是。”</p>
“呵呵……朕相信杨卿。”朱厚照拍拍杨一清肩膀,扭头朝外面喊道,“谷大用,把酒菜送进来。”</p>
转过头,笑道:“咱们边吃边聊,顺便说说京卫武学的事,杨卿你常年在军中,对军户最是了解,朕也想听听你的意见。”</p>
“皇上客气了,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杨一清稍稍卸下了心理包袱。</p>
的确,如此花费是大,可若再省下去……万一出事可就得不偿失了。</p>
酒菜上齐,三人边吃边聊,气氛随之缓和下来。</p>
文有文举,县学,府学,国子监;武有武举,县学,府学,京卫武学……</p>
杨一清听得频频点头。</p>
待李青的讲解告一段落,杨一清道:</p>
“皇上,臣以为完全可行,别的不说,就拿臣自己来讲,我虽是武将,却也是靠着文举入仕,从长远来看,站在国家的角度出发,这样是不好的。”</p>
杨一清道:“文武分开很有必要,平头百姓都还分家呢,吃大锅饭,总归没有分锅吃来的好,文武失衡的问题,是该着手解决了,臣全力支持。”</p>
“好!朕果然没有看错人。”朱厚照哈哈一笑,道:“待过些年边镇军队重振雄风,朕召你进京,六部尚书,内阁首辅,随你挑选。”</p>
朱厚照一边画饼,一边拉近关系,亲切道:“你之付出朕都看在眼里,唉,你年纪也大了,再辛苦几年,届时来京,朕给你建一座大府邸……”</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