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后,雪白的纸上写满了字。 (明代造纸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以万历刊本所用的白棉纸为例,有纸白如玉之称。)</p>
写完后,李邦华将让人将纸递过去并说道:“现在守卫徐州的士兵来自扬州府,守将也是扬州府的守将。本官现在将徐州一部分守军的指挥权交给你,只要不造反不强抢百姓,你可以让他们做任何事。”</p>
“看看老夫写的公文有没有问题。”</p>
陈桂栋接过公文仔细查看。</p>
上面写的十分清楚,徐州现有守军三千二百名。李邦华以钦差的名义将其中一千二百人暂时划入他的帐下,听且只听他一个人的指挥。</p>
剩下的两千人继续守卫徐州,受南京兵部辖制。</p>
“阁老,这是何意?”陈桂栋大为不解。</p>
“赈灾,查账,收税,抓人,杀人!”李邦华平静如水。</p>
“可是账本已经被烧了...”</p>
“账本烧了还有其他凭证,先从均平由帖查。”</p>
明代均平由帖的功能与现代的缴税通知单和完税凭证有些相似。</p>
征税前各县将均平由帖发给里长,里长再分发给各户。</p>
均平由帖一式三联,上面写着该户当年应该缴纳赋税的明细及总额。</p>
该户缴纳赋税后,里长,县里负责征税的官吏会在均平由帖上签字盖章。</p>
签字盖章后,三份均平由帖一付县,一付纳户,一付征输者(一般是里长)。</p>
也就说是除了州县的衙门里有凭证外,里长和百姓和手里各有一份完税凭证。</p>
陈桂栋倒吸一口凉气。</p>
这显然是一个大工程,可是朝廷还是做了,可见朝廷的决心有多大。</p>
“阁老,如果没有凭证又该如何?毕竟这东西只是一个凭证,百姓们可能有遗失。”</p>
李邦华冷笑一声:“百姓可不会遗失这种东西,尤其是那些穷老百姓,他们生怕你们这些地方官重复收税,所以会把均平由帖视若珍宝。”</p>
“没有均平由帖的人大概率拖欠了朝廷赋税,就算真有遗失,也是少数,决定权在你。”</p>
“查完均平由帖后根据赋税总额倒查。”</p>
“举个例子,我朝十六年徐州向南京户部缴纳赋税银一万两。征收赋税时你手下的吏各负责一片区域,他们分别上交了多少钱,你那里应该有记录吧?”</p>
“有,有!”陈桂栋连声回答。</p>
就算他忘了登记,县里的银库也有入库记录。</p>
李邦华点头后继续说办法。</p>
陈桂栋起初有些迷糊,在李邦华的解释下才明白过味来。</p>
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一级一级往下查。</p>
例如城东有三户百姓,他们各有十亩地,应交赋税的总额是三十两(举例子)。</p>
其中甲不想交税,官吏为了平账会把三十两赋税银平摊给乙和丙。</p>
乙和丙每人交了十五两银子,官吏给他们每人一张十五两银子的均平由帖。</p>
甲没有交税也就没有均平由帖,需要追缴欠款。</p>
如果有均平由帖,则说明负责收税的官吏将多征的银子贪污了。</p>
&lt;/p&g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