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六十八万两,也只是第一批赈济银子!”</p>
“安顿灾民,清淤田亩之后,还有灾民的房屋,牲畜,粮种。”</p>
“还有河堤重新加固,修建。”</p>
工部尚书夏祥看了下朱元璋的脸色,小心的说道,“现在还能凑得出来,但是最迟这笔银子,明年开春就要用上,从何处拨发这笔款项,臣还请陛下示下!”</p>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大明虽大,但是国库的收入每一样都有明确的去处。</p>
朱允熥在脑中想着,看过的那些关于大明税收和财政的奏折和细表。大明建国至今,战事不断。举国的物力供应才能确保对北元的军事优势,同时吐蕃,云南等地每年也有一百多万的军费开支。</p>
朱元璋是个爱惜百姓的皇帝,不愿意在百姓身上增加负担,所以目前支撑大明财政的,只有每年两淮的盐税,总价在八百万两左右。其他的税收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让百姓休养生息。</p>
这么一算,家中实在没有余钱。</p>
“前些日子京城发卖邮票,收了二十几万!”朱允熥想想,开口说道,“驿站改邮也已经明发天下,孙儿看,不如扬州,苏州杭州,泉州等商贸繁华之地,陆续开卖。所得的银两,尽数归于江西赈济。”</p>
“没落进自己口袋的钱,永远不是钱!”朱元璋沉思道,“万一发卖所得钱款不尽如人意,还是要挪东墙,补西墙。咱们做事,不能一根绳上吊死,起码得两手准备。”</p>
军事上朱元璋很大胆,但是民生很小心。</p>
邮票的钱,只是看到了京城的收益。其他地方的成败他还没看到,心里自然是不放心。</p>
堂堂大明帝国,竟然被前后加起来百十万的赈灾银两给难住了。归根到底还是朱元璋治国太正,不肯在别的地方动心思。</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