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下贝州,城下的将领们加官进爵,请功领赏,皆大欢喜。但对杜中宵来说,这种事情实在没有什么意思。将来面对外敌,还是没有一点长进。</p>
自己也会因为贝州之战,有军功,升一升官,也就仅此而已了。这种小功,有什么可夸耀的。</p>
从官军开始登城起,杜中宵就觉得索然无味,实在没有心情看下去。现在他只想快点结束,自己回到京城,有个合适的职位,做些真正于国家于天下有利的事情。</p>
看着杜中宵的神情,李继和叹了口气:“学士,看你神情落寞。即将破城,大功在手,有什么不开心的?前两日,你带着人用火炮轰城,何等意气勃发!怎么到了最后,却又意气消沉了呢?”</p>
杜中宵道:“贝州城里,不过千余妖贼,蛊惑人心作乱而已。仗着坚城,抵拒官兵月余,真正说起来,丢死个人。这种仗,胜是应该,又有什么可喜的。”</p>
李继和道:“贝州要地,朝廷瞩目,非其他地方可比。”</p>
杜中宵摇头笑了笑:“是啊,如果换了是座边远州军,纵然规模再大,朝廷也不会放在心上。”</p>
这句话不是随口说的,而是有感而发。算着时间,南方的侬智高也快要闹大了。有贝州对付王则的劲头,侬智高怎么会闹那么大。贝州王则叛乱的骨干是两营禁军,千人左右,看着不多,问题是这种防守力量的城池,侬智高就攻不破了。两广军州,除了桂州和广州,连贝州这种规模的城都没有,不然哪里会让侬智高如入无人之地?要不是他屠邕州,攻广州,也不会被朝廷以雷霆之势镇压。</p>
心里明明知道侬智高会引出大乱子,可现在杜中宵说给别人听,没一个人会信他。</p>
见杜中宵意有所指,李继和道:“不知学士所说何处?西北党项元昊新丧,且与契丹作战,可不敢再起事端。就是河北路,不说契丹与本朝交好,他们要攻党项,也不会擅启事端。”</p>
杜中宵道:“西北自是如此,但西南呢?我看朝报,有广源州侬智高,世代为地方土酋。前些日子他不再臣服交趾,两国交战,交趾奈何不了他。侬智高数次向朝廷请求封赏,朝廷不许,难保他不会心怀怨恨。朝廷不能战党项而胜之,这些周边小族看在眼里,起异心可不是什么稀罕事。”</p>
听了这话,李继和笑道:“学士多虑了。西南瘴疠之地,人口稀少,又无马匹军器,他们能闹出什么乱子?他们敢作乱,只要派一巡检,便可计日而定。”</p>
杜中宵笑了笑,没有再说话。点到即止就可以了,自己话留在这里,等到以后侬智高起事,他们自然会想起来。李继和作为走马承受,皇帝身边的人,这些话会传上去。</p>
贝州这种小地方,又没多少叛军,打起来有什么意思?只要做个引子,以后有了大战,自己能被朝廷想起来,那才是立功的时候。</p>
朝廷做官,自己没有舞文弄墨的本事,走不了词臣那条快车道,只能从军功上想办法。宋朝非常重视军功,有军功在身,别人升一阶,自己就可以升两阶,跑着跳着这官就升上去了。</p>
贝州之乱自己没有错过,军功已经到手。不过这战事太小了些,只能做具跳板。如果能够赶上讨伐侬智高的大战,才能做自己以后立足朝堂的根本。</p>
饮了一杯酒,杜中宵望了望帐外。声音比刚才小了些,想来官军已经攻入城里,贝州之乱眼看着就要平定了。这个时候,王信、王凯、郝质等人才是主角。</p>
这次是靠着火炮,靠着朝廷里多少有些人缘,才挤上了这班车,并且马到成功。下次大乱,自己要怎样才能南下平叛呢?记忆中,数十年间,可就只有那一场大乱了,万万不能错过。</p>
至于北边,其实现在党项内外交困,是进攻的好时候。可大宋已经被党项打怕了,实在没有勇气挑起战争,坐看机会流失,着实有些可惜。要说军功,其实那里才是大展身手的地方。</p>
第24章 秘密回京</p>
帅帐外的空地上,王信提着王则,一把掼在地上,向明镐叉手:“谏议,已拿了首犯王则在这里!”</p>
明镐抬着看了看天上的太阳,长出了一口气,高声道:“一应人犯,全部收押。一定要看住了,不得有丝毫差错!等朝廷旨意,如何处置!大军驻城外,没有军令,不得入城!”</p>
说完,对身边的高继隆道:“知州,贝州新经战乱,如果大军进城,难免扰民。你带手下进城,妥善抚慰百姓。除叛乱士卒,及曾入妖教者,其余皆不问,不可再激起民变。”</p>
高继隆拱手称是,带了手下官吏,进了贝州城。王信、王凯和郝质则带部下出城,依然回营。</p>
贝州一座小城,几万大军涌进去,不说军队的军纪不能指望,就是军纪良好,城中百姓也负担不了。</p>
把几个首领押在帅帐外,明镐对一边的杜中宵道:“此次破城,学士当居首功!今日军中设宴,为众将士庆功!学士请上座!”</p>
杜中宵笑着摇了摇头:“攻破城池,浴血奋战,是诸将之功。我不过是带人放了几炮,哪里敢自居首功。谏议主帅,自当上座,几位太尉作陪。我叨扰一杯酒即可。”</p>
城一破,杜中宵的作用就消失了。这个时候,正是攻入城中的诸将意气风发的时候。王凯与杜中宵熟识,自不必说,王信、麦允言和郝质等人也都心中有数,不会失礼。下面的钤辖、都监,以及王凯属下的军都指挥使、营指挥使,可就没有这么高的觉悟了。打了胜仗,人人趾高气扬,互相夸耀争功。为了言语冲突,几次打了起来。对于接着发放的赏赐,更是斤斤计较。</p>
这种时候,将领比前边作战的时候更难约束,明镐看着也头痛。见杜中宵不争功,心中赞许,当下命亲兵摆了酒筵庆功,杜中宵作陪。</p>
酒至半酣,明镐把杜中宵叫到一边,低声道:“学士,城已破,再在城下多留无甚益处。王则一众贼犯,先押在这里等候朝廷处置。等到明日,你立即带了大炮返回京城。枢密院特别交待,回京的路上要仔细遮掩,不要被人看破了行藏。”</p>
杜中宵一愣:“怎么,难道王则还有同党?要到别的地方追剿?”</p>
明镐道:“不是。贝州回京,正是契丹国使北回的路。你早走一步,在契丹使节动身之前,押着大炮回到京城。此次贝州之战,大炮居功至伟,此是国之利器,不可示人。”</p>
杜中宵点了点头,明白了明镐的意思。贝州之战的情形,肯定瞒不过人,契丹使节必定会四处打听大炮是什么样子。自己提前回去,避开契丹使节,免得被他们打听了消息去。</p>
此次大炮虽然没有轰塌城墙,能够把女墙防御体系消灭,对于攻城的意义已是非凡,不是上次的枪炮可比的。枢密院年前自己试炮,得出没用的结论,丢了一次脸,现在格外重视。这一次回到京城,只怕不会再让杜中宵在百官面前试炮了,能够见到这武器的,只怕没有多少人。</p>
城已破,贼首已拿,攻城官兵放下了包袱,这一夜人人尽兴。</p>
杜中宵微觉酒意,见王信、王凯和一众将士畅饮不停,便向明镐告罪,回到自己帐里。</p>
陶十七与几个炮手,还在旁边小帐喝酒吃肉,痛饮欢呼。杜中宵吩咐一个卫士,把他叫进自己帐里。</p>
叉手唱诺,陶十七道:“官人,今日大胜,你怎么不多饮几杯酒?”</p>
杜中宵道:“酒随时可以喝,这几日人人兴奋,容易出事,还是自我约束一下得好。”</p>
陶十七不在意地道:“我们都是自家兄弟,在一起喝几杯,说些闲话,又会出什么事!”</p>
从相州一路前来,陶十七跟几个炮手混得熟了,都像兄弟一般,倒没有外面那么乱。</p>
杜中宵道:“十七,朝廷旨意,明日一早我们押炮回京。此次攻城,大炮威力尽显,许多人都看在眼里。现如今契丹使节在京城,要防他们耳目,我们回京要隐密一些。”</p>
陶十七喝得晕晕忽忽,听了杜中宵的话,愣了一会,明白过来意思。叉手道:“官人放心,我自会约束他们,不要饮得烂醉。明日一早,我们收拾妥了,上路就是。”</p>
杜中宵点头,让陶十七回去准备,明日不等天亮就出发。</p>
看着陶十七离去,杜中宵在帐里又坐了一会。本来想的,过年的时候请个假,回许州把妻子和儿子接到京城来,没想到碰到贝州之乱,错过了。此次回京,短时间不会再四处奔波,应该让月娘带着儿子到京城来与自己团聚。最好在上元节前到京,一家人热热闹闹。</p>
河东路两年多,没有家人在身边,难免觉得冷清。人这一辈子,总不能只是忙忙碌碌,没有家人的陪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不管下一任做什么官,最好不要再到边地去,不能带家眷实在坑人。</p>
第二日一早,不等天亮,杜中宵便就起身,让陶十七等人架好炮车,准备出发。</p>
昨夜许多将领饮至凌晨,睡得正死,军中静悄悄的。杜中宵到明镐帅帐外,让亲兵通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