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湛道:“只要不怕百姓一起去取,由朝廷统一印行钱引,便就没有什么。”</p>
杜中宵道:“要想让钱引能买到世间一切货物,便不能再由度支司主持此事。如若不然,朝廷一缺钱便就印钱引,没个法度,早晚会成为废纸。应该别设一司,独立出来,专门印制钱引。储蓄所用手中的铜钱和铁钱,向印制的地方申请额度,印了能给他们。”</p>
文彦博道:“此事牵涉极广,一时之间,难以议论清楚。只要确定了由朝廷统一发行钱引,自然会别设官员,详细讨论。此事便议到这里,真正做的时候,朝廷自然谨慎。”</p>
众人一起称是。与以前的宰相相比,文彦博做事锐意进取,威权较重,不喜罗嗦。</p>
议过钱引,喝了口茶,文彦博道:“上次议起叶县,众人都以为要增加官吏。最简单的办法,是由县升州,铁监单列出来,由盐铁司派人去管。此例一开,不只是柏亭监,其他铁监也要照做。还有各地的商场、官营大工厂诸如此类,都要由盐铁司管起来。那个时候,盐铁司可不是现在样子,加上其管的天下禁榷之物,权势极大。此事不小,经过这些日子,你们想的如何?”</p>
盐铁使李参道:“臣细想过此事,如果如此做,则盐铁司需增加不少官吏。”</p>
宰相刘沆道:“若是有利,增加官吏又有什么难的?关键是,收归盐铁司之后,这些地方是不是会变得更好,朝廷能不能多收到钱粮。如果只是增加官吏,朝廷没有好处,做了何益?”</p>
李参捧笏:“现在天下的铁监、商场之类,一年能收多少钱,根本就没有个准数。收归盐铁司,最少有几个好处。一是天下各路之间统一由盐铁司来管,用的知道自己用多少,造的也心里有数。商场货物是从天下收购而来,有了数量,也利于统一采买。有这些好处,必然比以前赚钱多。”</p>
贾昌朝道:“不过,军队用的枪炮、火药之类,也是从这些工厂里买来。归于盐铁司后,直隶中书之下,枢密院需要用钱才能买来。这些钱哪里来?”</p>
杜中宵道:“这就要军队编列数字,上报朝廷,由朝廷拨钱了。以前直接拨物资,只是表面上不花钱而已,实际那么多物资,价值不菲。没有钱来做衡量,工厂也并不想做。”</p>
贾昌朝道:“不想做又如何?朝令之下,岂容懈怠!”</p>
杜中宵道:“太尉,想做和不想做,终究是不一样的。做的人不想做,逼着做出来,与他们想做的相比,自然会差不少。说到底,枢密院用钱,钱还是入了中书门下。不过朝廷想办法,把钱拨到军队的手里罢了。多个手续,对于朝廷来说便好管制,不是坏事。”</p>
贾昌朝道:“现在没有拨钱的办法,此事就有些难办了。除非上奏朝廷,把这钱拨到枢密院,不然此事断不可行!没有枪炮,没了火药,军队如何作战!”</p>
文彦博道:“事情施行,当然会想的万全。难办的岂止是枢密院,以前朝廷管下的工厂,包括修筑铁路,都是朝旨调拨。这些细节先不管,今日议的,此事是否可行。只要可行,便报到圣上裁决。具体的细节,容我们以后再议。”</p>
张方平道:“此事虽有难处,我以为事在必行,不然太过混乱了。由朝旨调拨,所在的工厂难免推三阻四,尽量拖延。他们自己做的产品,还有许多是对外卖钱的,自然倾向那边。收归盐铁司,哪里要用就用钱去买,要的急就多加钱,工厂做事便清晰很多。”</p>
贾昌朝道:“可军队所需的枪炮,现在朝廷并没有钱去买。”</p>
张方平道:“现在不需要买,自然就没有钱。以后需要钱买了,朝廷自然会拨钱,何必计较这些。”</p>
众人听了称是。贾昌朝只是以枢密院立场,强调没钱。现在不需要买,当然就没有钱,等到以后用钱买了,朝廷岂会不拨钱下来。更不要说,是不是由枢密院买,还难说得很呢。</p>
见众人不再说话,文彦博道:“把天下大的官营场务收到盐铁司,不再归地方管辖,实际上改变极大。现在的盐铁司,只是收各地上来的账籍,要直管场务,当然要增加许多官吏。粗略估计一番,增加的官吏不在少数。除此之外,各地的场务有大有小,大的收上来,小的怎么办,都要商议。此事对朝政的影响极大,不是几句话就讲明白的。今天之后,由中书和盐铁司一起商议,拟出一个初步的办法来。等到真正施行的时候,要有许多官员参与。”</p>
见众人都不说话,文彦博道:“好了,大事议过,便就说最后一件事。上次杜中丞提出来,地方管治,工厂跟种田为同,也跟店铺不同,需要新的办法。而且提出来官、吏、差不同,互相配合,才能管理好地方。此议圣上甚感兴趣,后来又向我提起。要在叶县施行,最重要的是两件事。一是要有合适的官员到那里去做,还有一个,就是钱哪里来。”</p>
杜中宵道:“我在永城任知县的时候,组了一个公社,建些店铺收租,做些生意。公社赚的钱归县里所有,钱粮甚是宽裕。地方上除了官俸,必须有钱粮,才能做事情。所谓杂捐,因为各地不一,有不肖官吏向民间摊派,其实祸害百姓。不如州县统一,有办法收钱粮,不必苛责于百姓,也是一桩善政。”</p>
第46章 工业种子</p>
集议只能确定大的原则,具体细节还是要靠各衙门官员自己商议,不可能定下细节。现在西北战事开始,文彦博不想在叶县的事情多花心思,便就定下,依此上奏。</p>
两位宰相和枢密使贾昌朝一起入大内上奏,其余人出了皇城。此时已是下午,官吏大多回家,皇城显得有些空荡。众人互相道别,准备各回官衙,换了便服回家。</p>
正在这时,一个报捷士卒风一般地冲过来,准备进皇城里去。</p>
田况看见,高声道:“你是哪里兵马?如此迅急干什么?此是皇城,小心谨慎!——哪里大捷?”</p>
那士卒看见官服,急忙拱手:“小的该死!西北韩太尉破瓜州,收沙州,是以来的急。”</p>
众人吃了一惊,本以为来的捷报是狄青所部,却没有想到是韩琦。韩琦以星星峡为基地,狄青在镇戎军整备大军时,他那里也出发。瓜州距星星峡三百余里,捷报到中原再除去半个月时间,显然是韩琦所部到瓜州,就占领那里,几乎没有拖延时日。</p>
看着士卒进了皇城,几个官员一时间议论纷纷。此次进攻党项,狄青主攻,韩琦策应,朝臣的目光都放在狄青身上,而忽视了韩琦。没想到,第一次重大的胜利,恰恰是韩琦来。</p>
告别众人,杜中宵回到衙门,吩咐了事务,便就回到家里。在书房里坐了一会,一时之间,也看不进书去,不由闭目养神。现在的重要事务,其实就是三件事。第一件是西北战事,关心即可,操心太多也没有用处。第二件是叶县改革,朝臣不太看重,杜中宵却知道,此事对未来至关重要。最后一件,是杜中宵一直没有碰的,即由于上半年皇帝的身体出了问题,朝臣要求建储。</p>
西北战事,狄青的战略过于保守,没有意外的话,很难短时间结束。下年才攻到灵州,党项经营了灵州数年,哪是那么好打的?想太多没有用处,静观其变即可。</p>
建储一事,今年赵祯病了半年之久,又没有活到现在的子嗣,多有臣僚上请。赵祯都是对奏章留中不发,既不表示反对,也不表示赞同。不过多次派官员祈祷,显然是存了自己生子嗣的希望。</p>
赵祯年不满五旬,正当壮年,如果不是病了一场,是不会有官员上奏章的。大病了一场,加上身体一直不好,才让群臣感到忧虑。作为御史中丞,杜中宵应该参与此事。不过,杜中宵是以边帅入京,跟皇帝和群臣都不熟悉,故意避开了这件事。</p>
宋朝由于特殊的条件,皇权有自己的特色。立国是军变,太祖时主要以禁军为倚仗,到了太宗时开始增强科举文人势力。真宗朝澶州之盟,暴露了禁军已不是初建国时那么能打,皇帝对禁军将领掌控,也大有可说之处。最紧要的关头,是宰相寇准决定大局。到了现在的皇帝,文臣势力上升,皇帝实际必须依靠文臣。特别是庆历年间没有平定党项之乱,对皇权影响很大。</p>
真正的士大夫与皇权共治天下,就是从真宗开始,到这个时代形成的。历史上,此时的皇帝身体不好,文臣禀政,加上后来的皇帝在位时间很短,文臣集团势力大扩张。</p>
但是,前几年杜中宵在河曲路,对外连战连胜,让有些颓废的皇帝重又看到了希望。如果重新编练禁军,一扫百年来的孱弱,会形成另一种局面。调杜中宵回京城,就是一个磨合的过程。</p>
想明白了这些,杜中宵就知道,对于西北战事,自己可以提供大的意见,但具体的建议就免了。一涉及到军事布署,人事调动,自己还不是不参与军事为好。</p>
换句话说,现在杜中宵能做的事情,其实就是改革叶县。其他大臣的心思放在西北,不会用心于叶县,掣肘较少。内部事务,不牵扯军事,皇帝也容易听从。</p>
改革最重要的是什么?制度当然重要,但最最重要的,却是改革的人。</p>
睁开眼睛,杜中宵站起身,在书房里来回走了几步。转身道:“去唤罗景来。”</p>
不一刻,罗景到来,杜中宵道:“你去群牧判官王安石家,就说晚上我请他饮酒。”</p>
罗景看看窗外,太阳已经快要落下山去了,有些犹豫:“这个时候,是不是有些晚了。”</p>
杜中宵道:“闲时饮酒,有什么晚的。今夜无事,明天没有早朝,正该一二知己深夜饮酒闲谈。”</p>
罗景躬身行礼,出了书房,自去找王安石。</p>
杜中宵重坐回位子,看着桌上的书出神。叶县升格,现在的知监和知县都不是改革的人才。自己应该想办法,派个能够贯彻自己意志,还有改革能力的人,去任知州。如果不是这样,到了最后,叶县的改革可能与自己的愿望背道而驰,得不到好结果。</p>
还能派谁去呢?韩绛和苏颂的资历再去相当于贬谪,其他人都不合适,只能是王安石了。王安石中进士之后,一直坚持在地方为官,不入朝廷,所以官职升得比较慢。登第十四年,不过做了一任知州,入朝做个群牧判官。再到叶县做一任知州,算是正常升迁。</p>
而且,王安石与其他官员不同,能够理解自己的想法,也能够落到实际中去。细想一想历史上王安石的改革,大多都是增强中央权力,所谓富国强兵。实事求是地说,许多改革措施不一定合适,也确实增加了百姓负担,特别是中小地主和自耕农的负担。那么多官员反对,并不都是保守派,反对所谓改革派的斗争,很多是从百姓利益出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