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看着杨宪,开口道:“杨卿,前些日子,有大臣提起大明开科取士的事情,父皇虽然还未答应,不过也有这个意思。”</p>
不过这毕竟是大明开国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仿照古人立言,要按照圣人的思想去写文章,这个圣人是谁呢?是朱熹。</p>
朱熹一贯主张天理为本,要牺牲人欲,那句着名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他思想的体现。</p>
他曾给四书写过注,主要标注他个人的理解,然而这些理解被统治者看上,要求所有的学子必须按照朱圣人当年的思维来答题。</p>
杨宪看了朱标一眼,脸上不动声色,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反问道:“微臣首先想知道陛下和殿下,举办科举的目的是为何?”</p>
“自然是选拔有才之士,治理国家。”朱标不假思索回答道。</p>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确立于唐,最初科举制度的设立,是隋朝皇权对抗世家门阀的一种手段,可慢慢就变了味。殿下可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句,白首穷经。这样的话,这些人就不会异想天开了,也不容易被歪门邪道所惑。在那些帝王眼中,这些读书人安定了,到时候天下即时还有人想造反,也不过是些草寇之流,成不了什么大事。”</p>
听了杨宪一番话,朱标脸上那是无比震撼。</p>
因为杨宪刚才讲的,在他看来是实实在在的帝王之术,果然之前我没有想错,杨卿可为帝王师。</p>
原时空,朱元璋就是这么做的。</p>
甚至将科举推到了极致。</p>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确立于唐,渐盛于宋,完善于明!</p>
正是朱元璋确立了传说中的八股取士!</p>
朱元璋自己就是造反起家的,他哪里会不知道,造反军队中读书人的作用,当初他要不是在定远招揽了李善长,他的军队也无法做到如此快速发展。</p>
没有读书人参加,单纯农民起义队伍,古往今来就没有成功过,从陈胜吴广起义,一直到后来的李自成无一不是如此。</p>
因为农民起义,天生带有思想上的局限性,对自身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对于革命无法提出正确的纲领。小农思想,也让他们一边容易满足,另一边则是取得一定成果后便急于品尝胜利的果实,还未真正成功,便沉醉于酒色财气之中。</p>
这一点,朱元璋最后能够从众多起义军之中,脱颖而出,他感受最深。</p>
在朱元璋看来,没了读书人,泥腿子造反,就是一盘散沙。</p>
因此他老朱,打从心底里就防着读书人呢。</p>
后面清朝在继承明朝八股取士的基础上,更把控制读书人这件事做到了极致。</p>
因为这世上,并不是所有读书人都会参加科举,也会有那些不愿意进入这张科举牢笼的人,于是清朝便是搞了文字狱。</p>
科举配上文字狱,就是双重保险了。</p>
“因此如果是为了这个目的的话,四书五经,确实是最佳的选择。”杨宪开口道。</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