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冷酷如他,此刻同样是红了眼圈。</p>
胡惟庸手中拿着的是李善长留给他的告诫。</p>
“中书省统御六部,节制各省州府,中书省丞相,无语自威,一言而天下重。以后你接任了中书省,更应该事事多向皇上请旨,宁肯让他觉得烦了,也不可随意自专。头上的一片天,只能是陛下。”</p>
“切记,切记,切记!”</p>
三声切记,声犹在耳。</p>
胡惟庸将手中纸张放在身前灯火上点燃,手中的纸张很快便是燃成了灰烬,火苗烧到他的手了,都未曾察觉。</p>
“恩相提携之恩,惟庸没齿难忘!”</p>
数日后。</p>
皇宫,奉天殿。</p>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闻致君惟善,辅德在和,必佚三台之明,用增九鼎之重。乃眷公才,作予良弼,中书参知政事胡惟庸”</p>
大殿上,内侍官念到这一句话时,太子朱标忽然变了脸色,转头看向正在宣读圣旨的内侍官。</p>
李善长辞官归隐,这么大的事情,朱标自然是知道的。</p>
在得知李善长要辞官归隐的第一时间,朱标便是去找了朱元璋,表达了他对于下一任中书省丞相人选的看法。</p>
在朱标的心中,这个人只能是杨宪。</p>
杨宪之才可为大明国师!</p>
一个中书省丞相在朱标看来,甚至都有些屈才了。</p>
朱标当时跑去和朱元璋说这事的时候,朱元璋明明没有否定他。</p>
他原本以为,朱元璋也是认同此事的。</p>
因此此时此刻,在奉天大殿上,听到内侍官念出“胡惟庸”三个字时,他才会如此震惊。</p>
另一边,宣读还在继续。</p>
“中书参知政事胡惟庸清识雅量,工文茂学,秉忠义之规,靡惮艰险,挺松筠之操,宁移岁寒,宜承赐剑之荣,式允济川之望,可中书左丞,散官如前,钦哉。”</p>
胡惟庸从众大臣中走了出来,在大殿正中央跪了下去,朗声道。</p>
“臣领旨,谢恩!”</p>
散朝后。</p>
朱标沉默不语,直接出宫,登上了前往扬州的轨道列车。</p>
扬州这边。</p>
杨宪今天很是高兴,因为手底下研究团队终于是完成焦炭炉的改造、攻克转炉炼钢技术!</p>
虽然这其中离不开他提供的各种设计图辅助,可能够成功落地,还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p>
转炉炼钢的原理虽然很简单,并没有太大的技术门槛。</p>
简单与没有技术门槛都是相对,革新冶炼技术再怎么说,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想要投入正常应用,仍然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试验与改进。</p>
如今炼钢产业总算是步入了正轨。</p>
接下来要做的工作便是,全国各地加紧时间开采铁矿。</p>
要是杨宪没有记错的话,后世蒙古国有大量铁矿。</p>
看来什么时候,得让朱标去联系一下朱棣,把蒙古封地上的矿产资源也得尽早利用起来。</p>
要知道接下来,想要让大明发展提速的话,那么钢铁所需的量是一个天文数字。</p>
所幸以如今大明的条件,矿石不够直接去抢就行了,人不够也同理。</p>
就在这个时候,杨宪突然得到手下来报,说是太子殿下来了。</p>
这个时间点来。</p>
应该是朝廷那边对于新任中书省丞相有了结果。</p>
前些日子,朱标就曾经修书给杨宪,说是一定会举荐杨宪成为中书省丞相。</p>
当然杨宪心中清楚,这个位置八成是不会落到他头上了。</p>
果然朱标一走进来,从他脸色就可以看出,是在强打着精神。</p>
朱标有些歉意地开口说道:“杨卿莫要挂怀,父皇选胡惟庸,一定是有他的考量。杨卿在我心中,可堪大明国师,拜相是迟早的事。”</p>
“多谢太子,我对于中书省丞相这个位置并没有任何期望,胡惟庸确实比我合适。”杨宪笑了笑,开口道。</p>
</p>
杨宪心中无比清楚,朱元璋是想要借助胡惟庸之手彻底解决掉相权!</p>
因此中书省丞相这个位置,在杨宪看来就是一口大棺材。</p>
一口华美富贵的大棺材!</p>
胡惟庸玩完,那是迟早的事情。</p>
朱标认真看着杨宪,见杨宪神情不似作伪后,暗自松了一口气,同时心中对杨宪是越发佩服。</p>
正好趁着朱标在。</p>
杨宪拉着朱标,直接开始和他分享起了炼钢的成果,当然没忘记和他提让朱老四派人去封地勘探铁矿的事情。</p>
朱标原本想着是过来安慰杨宪的,没想到竟然有了意外的收获。</p>
对于杨宪交托的事情,朱标一一记在心上。</p>
回京时,已经是夜晚。</p>
朱标刚一回宫,便有内侍官前来禀报道:“奴婢参见太子殿下。”</p>
“什么事啊?”坐在銮驾上的朱标,看着身前的内侍官,开口问道。</p>
“殿下,陛下有旨,请殿下御书房见驾。”内侍官恭声道。</p>
朱标一挥手。</p>
跟在銮驾旁的内侍官大声道:“行!”</p>
御书房。</p>
已经是夜里了,依旧是灯火通明。</p>
“陛下,太子到了。”内侍官开口禀报道。</p>
朱元璋并未抬头,而是继续他自己的批复奏章的工作。</p>
“散了朝了,也不打声招呼,就直接离京去扬州,跑到神侯府去了。咋的,是怪朕事先没跟你商量啊。”</p>
“儿臣不敢!”朱标行礼道。</p>
“哼!不敢才怪!”</p>
“儿臣只是不明白,父皇要用胡惟庸是因为他资历尚浅,还是因为他是淮西人。”朱标抬起头,看着朱元璋。</p>
朱元璋开口回道:“既是因为他是淮西人,也是因为他的资历很浅。老大,你是龙凤元年生的吧。”</p>
“回父皇,是。”</p>
“龙凤元年,胡惟庸啊,是那些人里资历最浅的,都是年跟了朕。”</p>
“你说的没错,论功、论德、论能,杨宪都当得起这个左丞相,不是因为他不好,正是因为他太好了,所以这个位置不适合他。日后你就会明白我这番话了。”朱元璋开口道。</p>
(本章完)</p>
喜欢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请大家收藏:()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