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只是扮演变态,其实我是好囚犯
- 【男主乐子人愉悦犯+直播+角色扮演+无cp+爽文+ai游戏无限流】谢齐穿越到平行世界,一睁眼发现自己已成为阶下囚,正被带往关押着世界上最穷凶极恶的一帮囚徒的岛屿。这个世界由各大资本控制,政府只是他们手上的傀儡,而囚徒岛却是为富人服务的一个大型直播游戏。所有囚徒都是他们掌中蝼蚁,一场场惊心动魄的...
- 危行
摘要: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苏轼能在文学和书法上有如此高的造诣,与他敢于创新的美学思想是分不开的。本文分析禅宗、道家和儒家三个不同的思想学派对苏轼书法美学思想的影响及其具体表现。关键词:书法;苏轼;儒释道作为中华民族传承已久的书法文化,在众多艺术表现形式中都极具表现力,在世界艺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中国的书法大家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了简约的字形,同时在字里行间充斥着自己的特殊情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学和山水画形成了有机的融合体。在这其中,不得不提到北宋着名文学家和书法家,同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东坡居士——苏轼。苏轼不仅在文学界有很高的声望,在书法和绘画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痕迹,其中有许多作品都具有浓浓的禅意,这与苏轼大起大落的政治生涯是分不开的。苏轼进京应试便写下了《刑赏忠厚之至论》,从此名声大噪,欧阳修曾言苏轼:“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无疑是一位颇具才华的人杰,才子都是有傲气的,苏轼怀着书生意气在官场上很是直率,但官场似海深,其中有太多弯弯绕绕,很多时候需要权衡利弊明哲保身,因此苏轼的仕途是充满荆棘的,几经贬谪。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坎坷的仕途也成就了苏轼辉煌绚烂的一生。11儒家思想与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在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当中,备受争议的是“书如其人”的观点。苏轼在《跋钱君倚书〈遗教经〉》中写道:“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讱。”苏轼将儒家思想当中的“仁”作为衡量书法好坏的标准,得出了“书品如人品”的结论。然而他又在《题鲁公帖》一文中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如果跟书法者素昧平生,单单靠一幅书法作品是无法分辨出君子小人的,因为读者看到的只是书法呈现出来的点、线带来的视觉冲击,如果不对书法家的时代背景、阅读书本的数量以及个人情趣爱好加以了解,仅仅靠眼前书法作品的好坏贸然下定论,去评定书法家品德的高尚或低劣,这未免过于轻率。因此,苏轼从自身“书如其人”书法美学思想出发对颜鲁公的书法作品进行评价。先是对颜鲁公所在的唐朝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尤其是对颜鲁公忠诚、仁义等儒家思想有深刻的了解———在安史之乱之中面对叛军首领李希烈的利诱威胁,颜鲁公都不为所动,大有孟子之“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气魄。因此,苏轼的“书如其人”书法美学思想是有前提的,首先要求读者饱览群书,“腹有诗书气自华”,根据自身吸收的书本知识对书法家的作品进行格物致知,然后才能达到知人论世的境界,透过书法的表面形式领悟书法家想表达的内在精神。反之亦然,当一个书法家有了渊博的知识、持之以恒的练笔经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便能够将自身的价值观念和内在审美精神借助书法的形式传达给世人,当遇到一个有着相关经历的读者时,便会引起其内心的共鸣,苏轼便是这样的书法家兼读者,所以他才有了“书如其人”的书法美学思想,并且进一步总结说:“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12禅宗思想与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宋代时期理学盛行,在明朝学者顾炎武看来,理学的本质是禅宗思想。在北宋时,朝野上下都流行着禅学,一些文豪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对外物的观察和对内心的领悟形成了一个观念体系,进而体现在其文艺创作中,苏轼、蔡襄等人的文学作品都受到了禅宗思想的影响。苏轼的美学思想中有“自然”“超然”观点,都与释道有所联系。“诗不求工,字不求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这些都反映出苏轼在书法美学上追求一种自然、超然的情趣境界。在《寒食帖》中,苏轼的字疏密,粗细变化明显,参差不齐,笔下仿佛是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带着一位总角之年的幼童一般,从中感受到天伦之乐。苏轼在书法美学思想当中透露出的“自然”观点,可以从禅宗的“道法自然”思想中找到源头,并且这种书法美学可以追溯到汉朝。东汉书法家蔡邕曾经提出书法艺术是肇于自然的观点,唐太宗则认为书法“同乎自然”,因此可以看出,苏轼的“自然”书法观实质上是在前人的观点上推陈出新,提出了在书法中应该遵循自然法则,天机自张,不应当刻意而为,显露过多的人为行径。13道家思想与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道家老子讲究清静无为,来观察世间万物的变化,悟出了“致虚极,守静笃”的道理。苏轼曾经写道:“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他认为在书法艺术创作中只要“通其意”,便是“无适不可”,也就是达到一种虚静的状态,这种虚静的状态与道家的虚静有着同工异曲之处。《庄子》中有言:“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解心释神,莫然无魂。”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苏轼虚静思想的源头。在进行书法创作时,通过进入虚静状态来体会感悟周围事物的变化,再进一步领悟自身心理情感的起伏变化,使人的情感起伏与世间万物的变化保持在同一频率。只有处于虚静的状态中,书法创作者才能彻底领悟“物固自生”的精髓,在真情外露后创作出的作品才会返璞归真,真切感人。另外,苏轼在书法艺术创作中也十分讲究“简淡”,他反对在书法中过分雕琢,提倡在创作过程中用简约、平淡的笔画勾勒出质朴的意象美。苏轼写道:“永禅师书……精能之至,反造疏淡……”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矫揉造作的排斥,将“简淡”看作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